光蠟樹,臺灣苦櫪木 Fraxinus griffithii 木犀科(喬木)


2020年2月攝於石壁郊遊徑




《中國植物誌》 61 (1992) >> 010 >> 光蠟樹 Fraxinus griffithii
半落葉喬木,高10-20米,胸徑達60釐米;樹皮灰白色,粗糙,呈薄片狀剝落。芽裸露,在枝梢兩側平展,被鏽色糠秕狀毛。小枝灰白色,稀為棕色,被細短柔毛或無毛,具疣點狀凸起的皮孔。羽狀複葉長10-25釐米;葉柄長4-8釐米,基部略擴大;葉軸具淺溝或平坦,無毛或被微毛,小葉柄著生處具關節;小葉5-7-11)枚,革質或薄革質,幹後呈褐色或橄欖綠色,卵形至長卵形,長2-14釐米,寬1-5釐米,下部1對小葉通常略小,先端斜驟尖至漸尖,基部鈍圓、楔形或歪斜不對稱,近全緣,葉緣略反卷,上面無毛,光亮,下面具細小腺點,中脈在上面平坦,下面在基部稍凸起,側脈5-6對,不明顯,稀具10對明顯的側脈,細脈均不明顯;小葉柄長約1釐米,或小葉基部明顯狹窄下延至小葉柄。圓錐花序頂生於當年生枝端,長10-25釐米,伸展,多花;葉狀苞片匙狀線形,長3-10毫米,初時被細柔毛;花序梗圓柱形,長4-5釐米,被細柔毛;花梗細,長3毫米;小苞片長約1毫米;花尊杯狀,長約1毫米,萼齒闊三角形,被微毛或無毛;花冠白色,裂片舟形,長約2毫米,鈍頭並捲曲;兩性花的花冠裂片與雄蕊等長,花藥大,長於花絲,雌蕊短,長約1毫米,花柱稍長,柱頭點狀。翅果闊披針狀匙形,長2.5-3釐米,寬4-5毫米,鈍頭,翅下延至堅果中部以下,堅果圓柱形。花期5-7月,果期7-11月。
產于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、四川、雲南等省區。生乾燥山坡、林緣、村旁、河邊,海拔100-2 000米。日本、菲律賓、印尼、孟加拉和印度也有分佈。模式標本采自孟加拉。
本種廣泛分佈於琉球群島、東南亞至喜馬拉雅山東部,形態變化較大,各學者曾分別鑒定為不同的種。從我國標本來看,西南地區小枝呈灰白色,小葉革質;而海南、臺灣的標本則小枝呈棕色,小葉片薄革質;川東、鄂西產的小葉光滑無毛,色澤如女貞的葉片;而雲南、廣西、廣東、湖南產的小葉中脈有細柔毛,上面無光澤;湖南標本側脈10對,清晰而明顯,毛被也較多。本種花序梗通常被細柔毛,而雲南標本有時密被白色柔毛甚密,但不是鏽色茸毛,可以與鏽毛梣區別。此外,翅果形狀變化也較大,花果期也不一致,尤其是幼樹的嫩枝與萌發枝上小葉多達7對,形態與鏽毛梣很相似,鑒於分佈區的連續性很難區分成各獨立種或變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