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猄蟻, 黃絲蟻 Oecophylla smaragdina






黃猄蟻分佈於中國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雲南,以及印度、緬甸、斯里蘭卡、馬來西亞、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磯內亞等地。棲息於氣候溫暖的地帶。樹棲。常喜築在枝葉較密的樹上,一樹上常有大小蟻巢56個,一般近長方形。巢主要以幼蟲吐出的分泌物和植物葉子等粘結而成,幼蟲是築巢過程的重要工具。幼蟲在營巢活動中被小型工蟻的上顎叨著穿梭于植物葉子間,從而使植物葉片被幼蟲吐出的絲粘結在一起,形成一緊密的巢。老熟幼蟲不參與建巢活動。

黃猄蟻喜溫、好濕,在陽光下活動加強,一般在氣溫2634與相對濕度為62%~90%時最為活躍;當氣溫高於36或相對濕度低於53%時,工蟻則成群下地飲水;風雨時工蟻急速回巢,長期低溫陰雨使蟻群減弱。颱風會刮爛蟻巢,損失最大。黃猄蟻抗寒力差,氣溫低於12時甚少出巢活動;降至7時,巢外可發現不少凍僵的工蟻;若溫度繼續下降,則巢內工蟻成團跌落;日出後氣溫回升可全部或部分復蘇。若溫度再降,02的低溫持續3天,則全部死亡。

黃猄蟻是社會性昆蟲,具有相互合作、等級嚴格和個體利他等特點。一群黃猄蟻可有數巢,有蟻數萬隻,其中分為有翅蟻和工蟻兩種:在有翅蟻中,大者為雌,體長1.8釐米,青黃色,交尾後脫翅;小者為雄,體長0.8釐米,棕黑色。雌、雄蟻專司繁育後代,其他一概不管,雄蟻經交尾後離巢死去。工蟻缺翅,亦有大、小兩種,大工蟻體長0.81.1釐米,小工蟻0.40.6釐米,淡黃色或棕紅色,個體色澤與大小常因採集地和食料狀況而異。大工蟻是主要勞力,擔負覓食、保衛、造巢、清潔、育雛等工作,也就是主管外勤;小工蟻則主要在巢內活動,負責撫育幼蟻,即主管內務。巢內還有許多蟻卵、幼蟲和蛹。卵甚小,白色,橢圓形,長約0.8毫米,肉眼僅可看到。幼蟲,乳白色,長約0.83.2毫米,頭部小,大部外露,身體成彎曲狀。胸足完全退化,為無足型,易被誤認為蚊卵。幼蟲活動能力,但能分泌資訊激素引誘工蚊餵養,當其巢內環境有變,或受日光照射,稍感不適時,即停止分泌資訊激素,工蟻會很快將其移入蟻巢深處更潮濕之地。一旦受驚,大量工蟻會湧出巢外,張開上顎,豎起腹部,從肛門射出一種液體以禦敵。若蟻巢被破壞,工蟻會很快將其移入蟻巢深處更潮濕之地。一旦受驚,大量工蟻會湧出巢外,張開上顎,豎起腹部,從肛門射出一種液體以禦敵。若蟻巢被破壞,工蟻會立即建造新巢保護幼蟲,而幼蟲也就重新泌溢營養物質交哺給工蟻,予以回報,所以交換是雙向的。這種同種姐妹間的營養交換和資訊傳遞是蟻群社會特有的。同時,這種交哺也導致了這些幼蟲各自發育成多態工蟻,形成了各自取食和消化功能的特性。所以有取食者和養護者之分,如黃猄蟻工蟻在體型上有大工蟻和小工蟻之別。蛹為裸蛹,繁殖蟻蛹具翅基,乳白色,後期淺棕色,不結繭。由於幼蟻在蟻巢內受到了工蟻的保護,黃猄蟻的蛹不再需要一個堅硬、牢固的繭來保護。由此可見建築絲巢是黃猄蟻對自然環境的適應。工蟻外出覓食,但黑夜時很少活動。捕食大綠蝽、吉丁蟲、橘紅潛葉甲、天牛、銅綠麗金龜、葉甲、綠鱗象、葉蜂等昆蟲。

 黃猄蟻的蟻巢結在樹冠向陽枝葉較密處,一樹上常有大小蟻巢56個,一般近長方形。巢體由幼蟲吐絲與植物葉綴台而成。幼蟲是築巢過程的重要工具。幼蟲在營巢活動中被小型工蟻的上顎叨著穿梭于植物葉子間,從而使植物葉片被幼蟲吐出的絲粘結在一起,形成一緊密的巢。巢內常有絲質薄膜與葉片分隔為多個小室,外壁緊密,僅留數個開口供工蟻出入。據實地考察,黃猄蟻的織巢過程十分奇妙,一般在樹冠向陽處營巢,它一旦選好營巢的地點,就把身體伸展在樹枝或葉片上,然後收縮身體拉緊枝葉。若間距太遠,它們就各自上下連接,形成活的蟻橋,把相鄰的枝葉拉近。然後另一些蟻口含自己群體的老熟幼蟲,迫使其在葉縫或枝條間吐絲,從而綴合、粘牢而成為蟻巢。蟻巢因依附的樹上枝條而成不規則狀一般近圓球型,較大的蟻巢縱徑可達68釐米。織巢過程中,雖然出動千軍萬馬,聲勢浩大,但井井有條,一絲不亂。從內到外逐層包裹,最後成型,歷時12天,使觀察者歎為觀止。這種把幼蟲當作梭子來織巢的方法,是低等動物中社會合作最明顯的例子,所以黃猄蟻又稱織巢蟻。